艺术学(130100)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01戏剧与影视学方向
一、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涉及:影视美学、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广播电视艺术史、广播电视文艺、戏剧与影视学专题研究、戏剧与影视理论专题研究、中外影视剧研究、类型电影研究、影视产业研究。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学理论功底、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较高的专业研究和创作能力,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专业研究,以及艺术作品创作、生产、宣发等相关工作,具有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戏剧与影视理论研究,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其中22位教授,35位副教授。团队教师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中均取得丰硕成果。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一大批重要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重要创作奖项;拥有三位北京市教学名师并获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文艺美学、电影美学、中外电影史、电影学研究方法、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史专题研究、电影理论专题研究、中外戏剧史、戏剧学导论、导表演艺术、影视剧作史、戏剧学导论、导表演艺术、影视剧作研究、导演创作研究、电视文艺策划、数字影像制作、最新电影研究、类型电影研究等。
2.科研平台
本专业承担的主要项目有:
1)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戏剧与影视学知识体系研究;
2)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与海外市场动态数据库建设;
3)中国现代戏剧批评话语体系形成史;
4)中国电视剧改编史研究(1958-2018);
5)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学研究;
6)社会主义网络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
7)中国学院派影像创新实践;
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9)新媒体环境下的卫视内容创新空间与受众策略研究;
10)数字创意与技术呈现研究;
11)未来影像理论与创作研究;
12)媒介融合业态下电视剧网络剧内容原创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1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旋律电视剧精品创作导向研究;
14)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研究;
15)记忆永恒--青海工业遗产影像纪实研究;
16)全国二三线卫视现状及发展研究;
17)“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18)北京工业遗产影像研究。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参与主办、合办《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一流学术期刊,出版《大戏剧论坛》,主办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齐越朗诵艺术节、亚洲大学生电影展、“一带一路”国际大学生电影展,推动成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15家专业委员会、18个创研中心。
4.学术交流
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创始单位和秘书处单位,积极引领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并依托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平台,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促进专业标准建设。主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传播论坛”“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中国高校戏剧影视教育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影视教育高峰论坛”“艺术与传媒论坛”,积极搭建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构筑戏剧与影视学学术共同体。
五、 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影视制作公司、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企业宣传部门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为传媒艺术行业中坚力量。
戏剧与影视(135400)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一、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最早开设电影、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的招生单位,在专业建设中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专业以整合现有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理念,力求毕业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戏剧与影视创作视野,技艺精湛,能够独立创作或带领团队完成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
在坚实的科研平台及优质的教师团队的支撑下,本专业坚持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发挥我校与业界紧密关联的天然优势,通过有效的案例教学等方法,力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优质的前沿性实践教学内容,专业实践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已为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各类影视制作、演出单位及宣发公司、政府及企业宣传部门、高校、文化企业培养了大批戏剧与影视领域的高级骨干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功底、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较高的专业调研和创作能力,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艺术创作、研发、宣发等相关工作,具有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和内容
03电影创作方向
本方向以电影为核心、传媒为导向,立德树人,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电影的挑战、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端电影及新媒体作品的创作人才,使之不但能够胜任传统影视业中导演、编剧、制片人等职位,更能够顺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影视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04编剧方向
本方向培养有较高人文素养、较强创新能力的影视剧编剧人才,以影视理论、编剧技巧、类型流派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感悟生活,探索、发现并诠释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叙事空间,以适应不断产业化发展的影视剧创作之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和创作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通过两年在校学习和大量的实践创作,本方向的研究生应具备较高的剧本创作实践能力。
05戏剧创作方向
本方向重在培养系统掌握戏剧专业和相关传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艺术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艺术创新、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顺应传媒时代对戏剧创作复合型传媒戏剧人才的需求,在戏剧制作人、编剧、导演、表演、舞台监督、舞美/灯光/服装/造型设计、项目管理与运营实务等传媒戏剧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注重艺术与技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成果相结合。
06广播艺术创作方向
本方向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了解广播艺术作品创作和制作流程中多领域、多环节、多岗位的工作内容,能够运用技术,艺术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清晰地完成广播剧(节目)的方案内容。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声音制作手段,关注新技术新技能,把握广播艺术作品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新技巧,探索新内容、创造新形态,制作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作品,努力探索广播、网络新媒体节目的创新之路。
07综艺节目策划与创作方向
综艺节目策划与创作培养学生了解综艺节目创作和制作全流程中的工作内容,并由此提出新项目的建设性创新方案。其中包括创意与选题方案、节目形态方案、现场拍摄及后期制作流程方案、节目宣发方案等,在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摄影、剪辑、特效、节目包装、美术、照明、录音等多个环节,将方案内容完整呈现。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关注新技术新技能,把握广播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新技巧,探索新内容、创造新形态,制作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作品,努力探索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节目的创新之路。
08智能视听创作方向
智能视听创作方向专注于将智能媒体技术与现代视听创作相结合,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融汇智能技术、影视艺术、XR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学生将在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应用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视听艺术的全新表达方式。
四、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具备从事戏剧与影视各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其中32位教授,45位副教授。团队教师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中均取得丰硕成果,在培养过程中综合考虑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型、应用型的培养需求,合理规划导师规模,为学生一对一配备专硕导师组,由学硕导师、专硕导师与业界导师联合培养,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聘请了一大批在传媒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人作为业界导师,导师队伍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五、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视听语言、戏剧导论、导表演艺术、影视剧作研究、导演创作研究、电视文艺策划、中国特色电影思想专题、导演工作实训、剧本工作实训、电影创作大师班、电影创作工作坊、专业创作基础,电影大师工作坊等。
2.科研平台
参与主办、合办《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一流学术期刊。承办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亚洲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大学生单元等,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协同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学生搭建众多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新媒体实习基地、新华社实践实习基地、“美丽乡村”新媒体平台、中传视友新媒体联合实习基地等。立足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积极联动各大主流媒体、新闻行业协会、数字网络公司,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伦理教育实践活动。师生主创作品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金鸡奖、金鹰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诸多荣誉。
3.学生获奖、优秀论文、发明专利等成果
学生主创作品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中国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中国平遥国际电影展、“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金鸡奖、金鹰奖等等斩获诸多荣誉。
4.学术交流
学院积极参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等一流学术单位建设,积极引领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并依托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平台,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促进专业标准建设。参与主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传播论坛”“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中国高校戏剧影视教育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影视教育高峰论坛”“艺术与传媒论坛”,积极搭建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构筑电影创作研究的先锋堡垒。
5.校园活动
学院承办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亚洲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大学生单元等众多国内国际一流的影视创作活动,与众多国际国内电影节拥有战略合作和伙伴关系,学生多次参与包括中国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动放映”、中国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一角”等电影节展活动,常年邀请国际国内的知名影人进校展映交流,包括张艺谋、董润年、王小帅等。
6.实习实践
为学生搭建众多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动各大主流媒体、新闻行业协会、数字网络公司,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伦理教育实践活动。为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各类影视制作、演出单位及宣发公司、政府及企业宣传部门、高校、文化企业培养了大批戏剧与影视领域的高级骨干人才。
六、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影视制作公司、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企业宣传部门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为传媒艺术行业中坚力量。
美术与书法(135600)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一、专业介绍
美术与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在本校美术学科的基础上,依托于本校艺术类学科及专业背景而开设的专业。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大型演出项目、公共艺术创作项目多项,研究项目丰富,经费充足。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戏剧、电视、电影、新媒体、虚拟空间等多个艺术领域从事高端美术设计与创作,或成为艺术市场、美术教育、文化艺术机构和公共美术创作设计等领域的高级实用性、创作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既具备现代视觉艺术观念和理论基础,又熟练掌握演出美术设计创作方法和新兴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具备艺术创新能力,能运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新媒材新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高级创作人才。
三、研究方向和内容
01演出美术创作方向
本方向致力于运用场景设计、舞台设计、人物造型设计、视觉特效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学、历史学、技术学的专业知识,对演出美术设计的技巧与方法、设计史论、设计美学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实践,具备扎实的演出美术设计的有关理论方法和创作设计能力,能胜任影视美术、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研究、创作、设计、教学、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02综合绘画创作方向
本方向致力于架上绘画、综合材料、传统书画艺术的当代转换等美术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在继承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探索新材料新语言及有关绘画创作形式的同时,更关注现当代美术和新兴绘画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本方向注重结合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来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旨在培养一批既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且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能从事艺术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03传媒美术创作方向
本方向致力于在传媒及媒介相关领域进行艺术实践。包括跨媒体艺术、互动艺术、科技艺术、影像艺术、互联网美术、数字绘画、虚拟空间艺术、光环境艺术等。本方向强调现代视觉观念及其理论基础,以传媒及媒介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传媒各领域视觉造型方法和媒体技术的理论实践为特色,注重传统美术观念的当代转换,与科技艺术、当代艺术、媒体科技和各种新艺术形式积极交叉融合。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美术基础和深厚文化底蕴、宽阔的专业视野和良好的创作水平,具备在传媒、影视、教育、文化等领域从事创作、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以及多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突出研究能力的中级职称教师。教师们主要从事美术史论、绘画书法雕塑创作、影视美术、舞台美术、服饰文化传播、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其成果获得各类奖项,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五、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造型艺术形式语言研究、中国画创作、视觉效果、新媒体艺术研究、动态造型语言基础、舞台美术创作与实践、影视美术创作与实践、影视概念设计、综合材料绘画、展演美术设计基本理论、艺术考察、戏剧服装创作、中西服饰比较研究等。
2.科研平台
本专业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及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及大量的创作设计项目,项目充足,具有良好的研究平台和条件。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师生近年来在创作方面获得各类高级别奖项数十项,其中师生参与创作的《流浪地球》等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师生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并获奖。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本领域高级别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优秀优秀论文,出版著作数十部。
4.学术交流
本专业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国内校院系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共同组织学术活动和讲座平台。与国际著名美术和戏剧影视院校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互相参访学校并组织学术交流论坛等。
5.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学术、文化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和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
6.实习实践
本专业与影视制作公司、剧院团、艺术设计公司等创作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由教师团队带领在校学生参与到戏剧、电影、绘画、当代艺术创作中。学生在校期间也参与到校内实践创作活动,包括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视觉设计、各类戏剧演出的舞台美术、人物造型设计等。
六、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历年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广播电视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影视制作公司、剧院团、设计公司、艺术品拍卖公司、网络媒体、美术馆等担任有关的工作和职务。
设计(135700)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一、专业介绍
设计专业学位下光影空间设计、动漫设计、未来媒体与智能设计、游戏创作与电竞策划、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品牌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七个方向。培养学生能够在动漫设计、衍生品开发、展陈设计、未来媒体、人机交互、数字游戏、电子竞技、品牌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光影空间设计等领域从事策划、协同、设计、创作、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设计专业学位秉持“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和“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育人理念,坚定中国立场与文化自信,探索新中国学派,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为国家培养勇于创新、面向未来智能融媒体时代,了解设计学科发展脉络,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设计理论体系和研究前沿动态,把握相关设计行业领域趋势,能够运用系统化的研究工具、方法与跨学科思维,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解决设计领域问题并取得创新性实践成果的具备跨学科思维的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
三、研究方向和内容
01光影空间设计方向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中传特色,聚焦于国家倡导、社会服务、行业需求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先进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手段,在现实和虚拟共构空间里营造可观、可感、可知、可玩的情境,培养具有新型交叉学科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能满足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设计机构、高教师资与科研单位后备力量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从事的相关领域主要是基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夜形象规划设计、文旅夜游项目的光环境设计、戏剧展演的灯光设计、虚拟光环境艺术等。
内容:本研究方向以“光影空间艺术”和相关技术为媒介,研究以“人”为中心,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科技的辅助下,进行现实和虚拟环境设计的理论和规律。专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以“光”为媒介构建信息传播、艺术传达和文化承载情境的理论系统,实现国际视野下专业理论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专业应用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以设计项目为依托,从中提取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以先导性研究为着力点,探索“艺术+人文+科技+生态+价值”五位一体的光影空间构造理念和方式,进而为构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艺术、新传播样态提供理论性支撑。
四、师资队伍
专业由4名硕士生导师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学位3人,从事城市传播、展演艺术、虚拟显示技术、视觉心理学、城市光环境规划、景观规划等专业研究。除了硕士导师外,师资队伍整合校内外的师资力量,覆盖了本专业方向所应包含的城市研究、智能媒体研究、数字艺术文化学等专业。
五、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光环境设计、环境戏剧、装置&交互艺术设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概论等。
2.科研平台
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环境设计(光影空间艺术)本科专业、模型实验室和光视审美与虚拟情景实验室和校园开放式实验室等办学条件,基于产学研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光环境设计联合应用中心”,联合“中传清华同衡光环境联合实践中心”、“中传笔克展演实践研究中心、“爱普生光影研究院”和“良业光智慧馆智慧教学空间”开设建筑光环境、景观规划、室内光环境、文旅光环境、光装置等方向的教师工作室或工作坊,根据学生条件和兴趣遴选进入工作室,针对性订制培养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力求以项目作为抓手,以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无缝对接和转化。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
师生喜获国际照明设计奖师学会IALD、北美照明设计工程学会(IES)、教育部、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北京市艺术基金、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照明学会、北京照明协会等国内外、省部级各项大奖。有30余人次在国内外专业赛事中斩获高级别奖项,设计作品受邀参加高级别专业展览。在国内核心期刊《现代传播》《当代电影》《装饰》《戏剧》和国外杂志 Culture-oriented Science & Technology中发表多篇论文。
4.学术交流
本专业不仅重视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交流,还重视跨校之间的专业联合,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也重视与国际上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不同协会间如德国维斯玛大学、国际人机交互学术委员会等保持更多的学术交流。
六、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四大领域:其一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运营策划等相关部门;其二是文旅公司,地产公司,各类设计院;其三是新兴的各类传媒公司、创意公司、数字媒体艺术公司;另外还有一些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后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工作。